大多時候,抱怨他人永遠比承認自己的缺點,要來的更為舒坦。
但你能持續這樣抱怨的人生多久?
醒醒吧! 沒人"真正"或是"應該"要幫你做什麼。
內心小劇場
我現在會到這間學校,都是因為以前沒花錢補習。如果補了,不然我現在真的是不得了。
"""如果我.....,我現在就......。"""
拜託,說真的,哪來這麼多假設的問題。
回到先前的第一句話:
大多時候,抱怨他人永遠比承認自己的缺點,要來的更為舒坦。
為什麼?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Common sense,何必重覆說?
正如同有人問道阿德勒,為什麼他都要說一些常識的東西?
阿德勒說道:說明常識,有什麼不好?
因為即便是常識,大家終其一身還是會犯一樣的錯誤。
犯錯並不可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嘛。因此,可以原諒。
可是每個人又不是"顏回"可以不貳過。
重點來了,大家想知道:如何避免上述事情的發生。
STEP 1:清楚認清你的本性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專有名詞貼切的形容上述的現象。
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人往往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身特質或性格,而失敗歸因於外在條件或環境。
舉例來說:因為我真的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努力,加上我又很聰明,才能考上我理想中的學系。反之,因為我太晚補習,我才會被當成砲灰,如果我早點補習,如果我再點用功,我現在就可以...。
- 徹底了解這樣的偏誤,是每一個人都會犯的錯誤。
- "如果我.....,我現在就......"的金句出現時,代表你即將落入此圈套中。
STEP 2:修正你的心態(mindset)
在":心態致勝""一書中,是Carol Dweck 博士在其研究領域中提出兩種心態理論,分別為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前者往往會認為多數的事情是固定不變的,例如智力天生就如此,我無法改變,因此不管我在怎麼努力,我的分數不會有明顯地進步,像就一直在同一個地方打轉;後者則認為幾乎所有的事情是可以靠著努力或是其他方式學習,而有所改善的,這樣的心態往往會被比喻成肌肉,針對某處的肌肉多加以訓練,一段時間後則會發現肌肉與以往不同地結實,同樣的該心態也是如此,若我想學會簡單素描這項新技能,我會秉持著我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而學會,而不是說我沒這個天分不去試。
- 每個人絕非二分法的永遠屬於某心態。
- 我們會對某些試抱持著固定型心態,修正固定型心態的思維,邁向成長型心態。
試著一步步地相信:事情是可以有所改變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