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小事,可以讓你抓狂。
不論是有人不斷在安靜車廂中用擴音講話或是在一早的火車中吃大腸麵線,不是說不能講電話,只是你需要尊重在這個車廂的其他人,此時有人會問跟他反映,別做個鄉愿的人,當下有人站出來制止他,但完全沒用;另外,不是說不能吃大腸麵線,火車上本來就可以吃東西,但當所有人都在密閉的車廂中,太重口味的食物味道真的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雖然他可能有百百種原因因為早餐沒吃等等解下來也沒時間吃。
我們真的因為太多太多「實際」存在的小事,而使我們抓狂。
除了實際發生的小事,我們仍然會擔心甚至是焦慮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無形),將一切可能發生的狀況全部預想一遍。
或許像是在團體報告分組時,你會開始假想如果我遇到很地雷的組員,我該怎麼辦,實質上你沒辦法單靠「憑空地」預想未來會遇到的情況,只有當你真正面對實際情況後,才會了解很多狀況是你沒想到的,你遇見很多之前同堂有默契的同學們,需要試過才知道,會發現結果真的沒有你預想的這麼糟。
這樣的情形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術語為「防衛性悲觀」,因為害怕未來地結果可能會很糟糕,所以在結果還沒出來之前,不斷告訴自己結果會非常糟,唉我無能為力多種的負面想法浮出,非正向小劇場的聲音不斷地餘音繚繞於心中,然而,這樣的行為或想法,並非全然地不好,所有事物都是需要適中,取得其平衡的。其實這是一種防衛機制,保護人們真的在看見非常糟的結果時,有心理準備,不至於太傷心難過;但我在上述提及對於未來的事件狀況全都進行預想,則會超過中介線。
在說明抓狂後我能有甚麼改變嗎?
當人們抓完狂,發了怒,最後我們留下了甚麼?
很抱歉任何東西都沒留下,大概滿肚子的負面情緒,不斷地使自己存在於一個更為焦慮的場域中。
可能在許多關於心靈成長或是心理健康的相關書籍,都會提及一項概念則是:試圖以理性的想法代替非理性的想法,但是大眾在看到這些過概念後,我到底是要怎麼改變,因為好模糊、抽象、難懂。
關於情緒的轉換,需要靠覺察,我現在是不是正在出現那樣的想法、情緒、行為,我好像快要發飆了,我覺得很難過…等等,這些情緒經驗並沒有好壞之分,只需要人們去接受它,一旦你接受我有這樣的情緒,可能是如我動不動就可以因為一件小事生氣,或是很容易情緒化等,這些是你獨特的性情,並非每個人生來就是擁有好好先生或小姐般的脾氣,因此:
需要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必且誠實地接受情緒的出現,才會有調整的可能。
希望你也能與我一同踏上關於100項生活提案的旅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