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人和人之間的體諒

很多人或許都曾落入一種迷思 別人對你的幫忙 似乎都是應該的 其實  這樣想當然都會說答案  不是啊 但是真正到了某個情境中 我們都會誤以為別人是理所當然要幫你 沒有一個人 天生理所當然的要幫助你 即便你的家人 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 伸出援手相助 或許我們在當下會心懷感謝 但是真的需要牢牢記住 別人對你的好 因為沒有人需要為這你做 或許會說我不懂得如何做出報償 其實很多事情  只要你用心你就會發現需要的

小劇場專欄 引言

分享我自己遇到的奇人軼事 呈現我內心無時無刻出現很多小劇場的畫面 因為我覺得自己有時好壓抑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研究指出 將自己想法書寫或打字下來會對正向情緒的增進有幫助 當然 實際書寫下 還是會有較顯著的效果

討人厭

前幾天發生一件事 讓我覺得挺不爽的 聽我娓娓道來 有個自以為我跟他很熟同學 雖然同屬同團體 但我真的很不喜歡他 (而我並不會做出很不好的事 對我不喜歡的人 參加系上的活動 而他的狂人事蹟 ---------------------從以下開始------------------

現實人

在世界上   奇人軼事    無奇不有 所以這才是這世界可愛的的地方 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團體當中 像是 家庭 學校 職場   總是會遇見那種很現實的人吧 像我就遇過很多  比如說 IG只追蹤長得像網美或網帥的朋友 不然   再者 曾經就有遇過一個人 他的朋友群中 全部都是美女 校花等級的人 說真的 我覺得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今天的塑造你性格特質基本上來說--- (此看法為大多數性格心理學家的折衷看法) 先天遺傳加上後天情境的影響 在前面所提到的經驗 都是我曾經遇過的 而我也認識上述的人 或許 他們需要藉由這些外在的事物   去填補他們心中的不安全感 曾經很要好的朋友 但是到後來我們的關係  變得不太好是因為 她的不安全感   把我壓得喘不過氣 我因而離開 雖然後來有說開 但裂痕的存在 似乎無法再多說些甚麼 事情大概過了很幾年 最近我都有傳訊息 我發現我傳給他的訊息都沒有回 後來才發現她退我追蹤 退追蹤這件事也不是甚麼大事 而是我還追蹤你 其實也沒有啦 如果你要這樣就這樣吧 我這個人就是不會去強留要走的人

人與人的連結

前言:研究導論     曾經有個研究Levine et al. (2001),做過一項實驗,觀察大約23個國家的陌生人是否會有助人行為的出現,像是他人掉筆是否幫助旁人撿筆,視障朋友穿越馬路是否會去扶他,一些對個人來說很簡單的舉手之勞。     結果發現:普遍來說,對他人有較多助人行為的國家為 開發中 且為 集體主義文化 的國家,像是巴西、馬拉威...等;而較少產生助人行為的國家則為 已開發 且為 個人主義文化 的國家,像是美國、新加坡等地。 為什麼      就集體主義來說,個人和親密團體(如家人)的互動相當緊密,所以對於內團體(自己同族的人)有需要幫助就會伸出援手,在開發中國家會比較明顯。       集體主義文化 (vicky ho繪)      反觀,已開發國家,由於工業化以及科技發展的快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變得越來越少,加上個人主義的盛行,更容易使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界線非常顯而易見。 個人主義文化 (vicky ho繪)  小結:無法終止的爭辯      面對工業化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見得連結變弱,我們是否能夠扭轉,人與人之間實質接觸所帶來得溫度,而不單單只是,人與機器的互動,雖然這樣的爭辯就會不停的產生,究竟手機的方便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抑或,消磨了這之間的溫度。          為此,我無法下任何結論,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手機帶來的方便性與即時性,但在這之間與過程之中,總有事物是有所減損的。 不論是任何事總是有失有得,但如果記得可以寫信給朋友。 做一些不同的事,反而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情感表達。 其實可以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手寫卡片。 經心理學研究,透過手寫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 文獻: Levine et al. (2001)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helping strangers

電影賞析專欄---衝出逆境

從黑暗找回愛   在安東尋找自我及家人的過程中,軍中醫生 - 傑瑞,及安東的女友,都在他人生最谷底時,大大地幫助他走出黑暗,讓他了解自我,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也讓他與失散多年的家人們重續舊緣。 佛洛依德 – 精神分析心理治療   傑瑞所採用的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治療,讓安東隨意的自由聯想,在透過所講出的內容,層層透析,童年經驗及記憶,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及價值觀的形塑,從小她的養母就以暴力相待,因此在他的解決方法中,認為暴利可解決所以的事。 但經過與醫生的對談,挖掘他內心的秘密,使他自己更能夠發現,為什麼自己成年後的特定行為,是不被別人或同儕所接受的,其實,都可以追溯至童年的經驗,而本片有許多的治療方式或理論,多是建立在佛洛伊德學派上,因為本片有大部分的時間,再闡述安東本身的童年經驗,是如何地影響他。 愛讓安東鼓起勇氣再愛   女友的愛讓他更加堅定自己,證明自己其實有能力愛別人,養母與養姊的作為,數度使他退卻,懷疑自己有沒有愛人的能力,是女友增加他的信心,以及給他勇氣,讓他回到家人的溫暖!

life is a drama

每段人生 每個故事 每個人 這些東西 背後都有很dramatic的成分 很多有許多戲劇張力十足的故事 so i think the life is an kind of drama 最近 不斷處在低潮期 可以感覺到自己很想努力   也正在努力著 希望所作能對   當前的情況有所突破 但是 事與願違 不斷的碰壁  距離重要考試的日子   慢慢接近 無聲的推移  不斷地  不斷地   吞噬了你的自信 狂風驟雨的焦慮感卻席捲而來 不管怎麼做都 無法突破那虛幻不真實的高標準 希望自己什麼都好 卻也造就焦慮感 對於未來我無法控制 我甚至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但在有限的時間裡 我只能做好我該做的事 給我做好 已經沒有任何退路 現在你只能賭一把 退路不用想 留下你什麼都沒了 破釜沉舟地 給 我 做 下 去

關於 自私

自私 這個詞好像是有點負面的意思 而它確實是 演化心理學觀點 但是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人類祖先的存活 是藉由爾虞我詐的方式 為自己爭奪到最多的資源 因此自私基因的傳遞 造就現代的人類 阿德勒Adler觀點 正如同阿德勒Adler所言 每個人的存在或是行為都有它的目的 像是你今天會出門 就代表你有個目的地要到達 可能想反駁我我到街上亂晃呢 OK   實質上  你已經達成你的目的 到街上 漫無目的地走 小結 人不己,為誰 ? 其實看很多新聞或是社會現象的背後 一字概括: 利 每個社會結構下的個體 都在尋求自身最大的利益 不論是當前的短視近利     或是長遠的宏觀視野 這就是人性 單純對於社會心理學的報告 有感而發 其實心理學的東西 就是從  人  出發 當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時 整個社會是會變得很糟的 正如 共有財的悲歌 例如:當每個人都把家裡的垃圾往外丟(自己有利)          但整個社會變得很髒亂 沒人清潔(社會有害) 至於人性能否改變  我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但善待別人 總會有好事發生 將利看輕點 自己也會比較快活

關於 孤單

孤單 人生而如此就是這個狀態 這是終其一生都會面對的課題 人多少都會害怕孤單 這是人的天性 人是群聚的動物 有親和他人或團體的需求 正如 Maslow 所說的需求階層論 --- 愛與歸屬感需求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但是相加在一個群體時 卻又會 有不同的特徵出現 我們時常需要成為團體的一員 因為團體能夠帶給你歸屬感 以及提升你的自尊 害怕孤單嗎 ?  系邊 ? 系點 ? 獨行俠 ? 符合以上的,又怎樣。 拿出態度 我就是這樣 So,what ? 更重要的是 知道自己想要得去追求 找到自己的興趣 努力去充實自己 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用你的方式生活

電影分析專欄---男人百分百(What Women Want)

    尼克是一間廣告公司的經理,他是個典型的沙文主義者,對女性常充滿這歧視或不耐煩等字眼,但廣告公司近期發現現在的市場上,女性是主要的消費客群,因此公司挖腳一位創意總監 - 達西,來輔佐公司。一位對女性毫無好感的男性主義者與現代新女性總有爭吵與不順眼,然而,這正好在說明男女關係的爭吵衝突及好感等面向。   我會從男女各方與男女之間做出三個面向的剖析 (1) 對異性包容,進而同理              男女之間,本身就有生理結構與心理之差別,對異性之間的包容本來就不容易,需要慢慢熟悉異性的習慣,像是達西剛上任時就給所員工自家開發出的美容美甲等相關產品,目的就是在讓員工更加了解上品的特性及優缺點,進而,提供機會給男性員工有機會了解女性,為了保持美麗的容貌,所需要付出的時間與體力,甚至是疼痛,這些都是需要被體諒的,雖然男性可能會說為什麼要做出浪費金錢及時間,甚至要受到身體上的折磨,例如除毛或穿褲襪保持身材的纖細等,虐待身體的行為,這是男性無法了解女性的,但其實男性可以做到包容,甚至是慢慢的同理她。          再舉個更貼近生活的實例,女性每個月月事來之際,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並且有可能造成情緒不穩,因為身體內的賀爾蒙在調節,但是許多疼痛或情緒不穩的情況都因人而異,然而,或許有些男性會開女生生氣是那個來的玩笑,如果我是當事人,我一定會很生氣,因為情緒不穩並非我們願意,男性如此之舉動,正是在女性頭上火上加油! (2) 異性之間的溝通與傾聽    自從尼克能聽到女性內心的心聲,他才發現其實女性並沒有她認知裡所想的呆板或無知,並且創意總監達希,有多想法都是很新潮且具有吸引力的,剛開始尼可只是想剽竊他的想法,到最後他似乎慢慢認同,所以證明沒有任何人事物是無法解決得,只要透過雙方的溝通及用心傾聽,事情終究會有解的!         其實,傾聽的部分,也能看到尼克與他女兒的破冰,自從他聽得見女性的心聲,他慢慢能了解女兒對他的想法,也能給出女兒想要的東西,破冰的前段時間,可能多以物質討好,但在破冰的中後期,他們有交集,女兒會詢問爸爸的對於舞會裙子的意見,所以不難看出在異性間或是同性間,抑或是在成人及小孩之間,都需要溝通,同理,及傾聽三個要素,環環相扣著。  (3) 互相欣賞彼此之優點 每個人身上必有其優點,只是自己缺少發

電影分析專欄---心靈捕手

前言    在威爾、西恩、藍伯三位主角中 , 每一個人都有其面臨的人生難題 , 互相交織出多數人在人生中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     每個難題未必有標準答案 , 但只要用心的釐清真的得面對自己 , 我相信每一個人對於難題都有辦法解答的! 舉例來說 , 威爾 的難題 , 其實 , 正處於自我認同的混淆、家庭背景的缺陷使他不敢放膽去愛自己心儀的女生。 西恩 , 對妻子的過世 , 一直無法誠實地面對現況 , 並且放下它。 藍伯 , 對於自己的名與利 , 非常在乎 , 因此 , 對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 已經不在熱愛 , 我想它已變成求取名利的工具 威爾 --- 情感的不確定性 自我認同的混淆 情感不確定性   威爾自己本身是孤兒 , 因此在家庭背景中本身就有所缺陷 , 所以在成它會在追求心儀女生時 , 產生矛盾與衝突感 , 成長背景迫使他思考似乎要暫緩感情的成長 , 因此讓他卻步! 自我認同的混淆 在艾瑞克森的成長發展理論中 , 提及青年會有自我認同或混淆的發展趨勢 , 雖說威爾已經算超過艾瑞克森所界定的適當年齡區域 , 因此 , 我推測 , 他在該年齡時並未好好處理 , 導致對自己 ,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 , 希望自己腹有詩書氣息 , 但是他也脫離不了他的朋友們 , 會有些認知失調的情形出現!

為什麼我們常常相信別人?

在別人說謊時  除非謊話很明顯 不然 其實人很難分辨真假是非 因為我們的本性就是 相信他人 並不會處處無時無刻懷他人 第一 其實沒必要搞得這麼累 第二 並不是所有的事對你來說等同重要 一個陌生人和一個長輩 何人的重要性對你來說 應該顯而易見 在交友軟體上 對於他人的分辨及訊息 本身少之又少 所以當聊得投緣時 不免俗 落入被騙的陷阱中 相信他人是人性

電影分析專欄:珍愛人生

前言    在美國最底層的黑人,面臨著社會階層的悲歌,如何突破現有的社會體制,更重要的是,如何掙脫社會的羈絆而力爭上游,這或許都是某些人的縮影,誰說貧民窟的人不可以有夢想的權利,只要是人,只要或在這世上的人,不論種族,性別,貴賤,都有擁有夢想,哪怕只是簡單又珍貴的希望 ?  或許就是改變的契機!  社 工與老師的幫助    珍愛他本身是個受虐兒,一班人所想像的任何悲慘事件都發生在她身上,但是,受虐兒或被家暴的受害者,都容易封閉自己,但在老師和社工的協助下,提供她們的愛,使她感覺被愛,慢慢卸下她的心房,讓她宣洩情緒及悲痛,途中需要一些技巧 。 反觀,珍愛的母親 ,因此,社工及老師提供他們能提供的愛給珍愛,      我想倘若自己沒有揮別陰霾,即便是任何人也愛莫能助 因此她也更有機會挑戰自己,完成自己的夢想

電影分析專欄:進擊的鼓手

前言 :     本片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部片,不僅跳脫與好萊塢主流的經典勵志片,而且,用一種反諷的方式來呈現出但穎所要呈現的寓意。     另外 ,這部片也影響我很深,當你對你的夢想或你所愛的事物,你可以付出多大的執著,縱使達到旁人無法諒解的程度,你還會堅持下去嗎?       然而 ; 本片也需要討論安德魯及佛萊契之間的關係,以及怎麼樣的童年經驗或其他遭遇使他們的人格及行為上有不同之處。 安德魯 (Andre) 的早期經驗       從心理精神分析論的觀點來做觀察,安德魯他的媽媽從小就不在他的身旁,而爸爸大學教授,或許沒有太多的關懷及關注在他身上,衷心期盼他能找一份正當的職業,但也因如此他更加排拒父親的關心。      Maslow需求階層論來看,愛與歸屬感需求 ,是只要身而為人,我們都需要他人的愛及關心,希望被關心。     因此,兒童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及關懷,進而,希望他們可以處理情緒,及排解負向情緒,例如,悲痛、難過、傷心、憤怒、抱怨等情緒,如何排解可以有閱讀談話交涉等方法。        安德魯的爸爸找到利用電影的內容以及他所喜歡女孩,接近並了解她的心房,用不一樣的方式,建立起互信的關係,了解彼此。

淺談性格心理學feat.Rogers

談到性格 你會如何形容自己 ? 外向、內向、低調、情緒性... 你可以找到更多的形容詞形容自己 然而 性格心理學 帶給我們的啟示是 : 眾說紛紜 因為性格心理學是一個很年輕的學派 (相較於其他分支的心理學) 有很多的理論 有很多的取向及學派 之後有時間會再一一介紹 我會盡量將概念融合到文章中 最近談到蠻多自我方面的事情 讓我想到 C.Rogers所提出的真實我及理想我 理想我 (Ideal self)顧名思義理想上的自我 真實我 (Actual self)真實世界上的自我 比如說你是一個成績普通的學生 但你希望自己是一個成績頂尖的學生 前者就為真實我 後者就為理想我 在這之間總會有所差距 正常的人們在預期中的自己 跟現實會有些落差 但差距較小 這也是人正努力補足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人類出現焦慮或是心理疾病 通常是因為兩者自我差距過大 以上是Rogers的看法 心理學上沒有絕對的對錯或真理 因為每個學者可以持有不同觀點 後來的研究者可以決定是否繼續使用

找到你的熱情

昨天看到一支影片 拉姆齊主廚被訪問 談得關於自己的人生經驗 訪談中談到 他得到這些外在的事物像是 電視秀 出書 變有名 其實他的最初目的 只是想成為一個最頂尖的廚師 上述只是附帶而來 讓我想到 電影三個傻瓜中所言: 當你追求卓越,成功自然就會來到 像今天有個朋友問我 你覺得用哪個平臺寫文章比較好 我說 只要你認真做就是最好 你會吸引到喜歡你文字的讀者 或許 在不同平臺的起步 在短期之內會有不同的成效 但你需要培養長期你的讀者群 而他們覺得能感受到你文字的力量 在我身邊有很多的同學或朋友 對未來可能感到徬徨 對自己的所讀科系可能並不滿意 但我很常說找到你喜歡的事 你自然而然就會有力量繼續做下去 我很喜歡很喜歡心理學 我已經沒辦法 用語言去形容我有多喜歡 可以花很多時間 讀有關心理學的書 花不少錢買心理學的書 只是為了多知道一點 為了心理學我投注很多時間 在我本身的科系中 我沒辦法找到這樣的熱情 所以我正在想辦法尋找改變 能找到你的熱情,只是需要時間

台灣很美feat.水尾漁港

台灣  我們生長的土地上 真的    很美  不管是風景或是人 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 或許有很多缺點 但是  它永遠都是你的家 需要你去愛護它 社會是由人與人所組成的 不管是環境或是社會 或許有點糟 但是對 對方 多點包容 少點謾罵 多些了解  或許很多事都能和平解決 少些貪婪  或許很多事就能永續經營 昨天在討論英文報告的主題 看見有一組做想去旅遊的國家 其實 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 我都沒有好好的認識台灣 台灣有很多很美的地方 可能是連在地的台灣人沒有去過的 你卻會在那種很神祕的地方 看到國外旅客 覺得他們超酷的 怎麼會找到這種地方  去旅遊 水尾漁港 我目前最喜歡的 最愛的一個地方 雖然我去過的地方也不多 但是水尾漁港真的很美 如果用空拍機拍真的很美 可以看到 層層遞進   海邊的藍→ 岩石的灰→ 樹林的綠 走在岩石上  你可感覺到 一切 真的 真的 很 美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改變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你不改變 而是你無力改變現狀 甚至是大環境 因為憑藉一己之力真的做出很有限 So,what would you do? 課程有必修 選修之分 不管在任何時候 總是會經驗到很雷的老師or隊友 當人有選擇的時候 比較不會去抱怨自己的選擇 畢竟這是自己所選 沒有外在環境的強制性 正如選修 反觀 以下的心聲大多數會出現在必修 天啊 我幹嘛浪費自己的生命 好無聊 好煩 多數時候你沒有辦法改變你不修這堂課的規定(外在環境) 但是如果你在這個時間 做一些別的事 會讓你好過點 那就做吧 像我真的很不喜歡部分必修 我就看別的書 或是偶爾的離開 你認為更有用  那就做 與其不斷抱怨 不如拿出實質行動 Life isn't fair. Get used it. ~~~Steven Jobs 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與其不斷抱怨目前處境,不如好好的拿這些抱怨的時間充實自己。

日常生活 feat.啜泣女孩

今天 我上課上到一半 後面  隱隱約約傳出啜泣聲 我帶著疑惑慢慢的將頭轉向後方  不時還能聽到頸部卡啦卡啦的聲音 (就知道有多不可思議的感覺) 有一個同學看著手機 啜泣聲再現 她 在 哭 但是在上課在哭什麼呢 OK! 現在有個訊息她的手機 她的手機可能有很悲傷的事情 廢話 不然呢 大家直觀的想法 可能是真的有很難過的事吧 但我很跳tone 我覺得她可能在看小說之類看到哭 我會這樣下結論 是因為我真的曾經在高中目睹 有一個同學上課 上到一半 手裡拿著小說 開始很大聲的啜泣聲跟擤鼻涕聲 速速抽衛生紙聲 她 看 小 說 看 到 哭 天啊 我不禁 噗嗤一笑 我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 真的有人會看小說看到哭 順帶一提 那個同學下課走的時候已經好了 所以  我的結論 應該是對的

其實並不是所有事都能學到些甚麼

接下來 我想寫點關於日常的瑣事 或許有人覺得 日常也太無聊了吧 我幹嘛花時間看你的日常 對!! 我的日常頗無聊的 每天都有每天的SOP 但是生活在社會上 往往會看到不同的人 很多事情只要你“發現“ 這座城市都可以是你的電影院 每個人都可以是編劇 別人就是你的演員  雖然他沒辦法完全依你的想法演戲 但是可以透過他表現出的行為 幫他下註解 開這個專欄 其實 並不是想要傳達透過這些可以有什麼領悟 領悟沒辦法從這麼小的事看出來 至少我目前的功力無法 只是我們生活周遭有很多很有趣的事 真的等待我們去發現 寫這個專欄 其實我想帶給別人一種 畫面感 雖然真的都是很小很小的事  但是就會有畫面感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how much effort you will pay

最近看到錕P常常提到付出和代價 大家應該很常聽到 No pain,No gain . 但是往往忽略一個人爬到某一位子的pain 在羨慕別人的同時 都會忘記別人曾經的付出 很多時候  未看見那個人的努力過程  並不代表他的努力不存在 常常都會聽到 為什麼感覺你都不怎麼讀書 就可以排名很前面 其實我對於排名非常反感,我不認為那代表甚麼 在你沒有看到的時候 並不代表我沒有再努力 實質上 一有時間我都在讀書 或是有些親戚會說 往往對你投注於 喔 很好的學校阿 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充斥客套話) 然而 對你的努力感覺不屑一顧  雖然說也沒有要他很在意 只是可以表現一下尊重感嗎? 那種感覺好像自己很行   可以做很多事  甚至比我還好 可惜 事與願違。 這才是drama的點。 很多看似美號的背後  充滿著不為人知的努力 不論是誰  都會想要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 沒有人告訴想要別人自己的過程 有多努力 多痛苦 不是嗎 by the way 我現在說了 只是覺得很多人不知道付出的過程。

關於 答案

答案   一種名詞。   多數人往往尋求最佳、最正確、最為人稱道、社會接受性高的標準答案。   或許從小我們就學回如何發掘標準答案   還可以為其他非標準者做好反駁的理由   以得那一題選擇的分數(大概2-3分吧)   在大學以前的學習歷程中   我只會尋找最佳解答   通常多為A、B、C、D四個選項其中之一   我也認為所有問題都有它的標準答案   直到我大一接觸到心理學   原來一個現象可以由不同的觀點去解釋   永遠記的那個畫面   我自己先預習那個章節   看到有疑問我提出來問老師   我的疑問是為什麼一個現象有兩種解釋   我還很假會的在其中的一個解釋旁畫叉   或許當下我覺得只有一個答案可以存在   但事後想想 其實我們太習慣於 標準答案    很多時候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做解釋    而是有許多不同觀點的論述做解釋    正如同人生亦是    看完心理勵志的書(像是阿德勒系列的書籍)    希望獲得改變     其實更希望的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標準答案      覺得花幾百塊就可以買到人生答案也太便宜了吧 ?     同樣道理     書沒有辦法給你答案     只能給你靈感去找答案     一切之於自己是否要去改變。 Everything decided by yourself. P.S.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人在於情況不確定或是模糊之時,參考人的答案或行為。   但是這樣的標準答案不適用。可能為盲從。  

關於 害怕

害怕 。   一種名詞   對未曾發生的事投注於過多的想像   或是對曾經發生過的結果擔心其重蹈覆轍     每個人都懂得要勇敢面對   但下意識總是會幫你建立起害怕的機制   順帶一提:   因為腦部有杏仁核會針對威脅事件   產生害怕的反應 所以會害怕是正常的   誰不害怕呢?   害怕犯錯   害怕被拒絕    害怕考不上   害怕...   曾經我也以為 當我沒考過那個重要的考試   我會絕望 會很灰心       但事實上 我現在活得也好好的    也很充實自己 以達到最好狀態在應試   雖然偶爾會很難過為什麼自己沒有在當時考上   但是沒有這過程中的失去    我怎麼會知道自己其實缺少的很多   天真的以為學夠了   更不會跳出同溫層   發現到自己的謬誤     當下 我發現 自以為學夠 滿足  是最恐怖的事情  不再尋求進步 活在窄窄的小世界  很久前 大家都會說要跨出舒適圈  出去國外看看  出去很好  但是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去國外不等同於跨出舒適圈  要先好好地了解自己  才有可能跨出那舒適圈  P.S.     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 心理學上對於上述的現象作一種解釋。     人對於未來所發生的好事或壞事會誇大自己的情緒。     例如:     其中有實驗的程序是,先請受試者預測自己在未來所心儀支持球隊獲勝的心情,     跟得知獲勝後相比卻發現兩次測量快樂程度的落差很大。     解釋原因,因為人在做預測時,過於放大未來的特定事件,而忽略生活中瑣碎的小事。 人永遠比自己想像來的堅強  所以別害怕未來會怎樣 會有解決辦法的      

關於 願景

願景 一種代詞         理想家的烏托邦,而我相信有朝一日可以實現 其實很多人說台灣多不好、多糟糕 但是  不也還是住在這片土地上 生活在這嗎 ? 為什麼不能多點的包容或是改變呢? 或許我們該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夠了解台灣嗎 ? 問題縮小一點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 建立起一種免費傳達知識及信念的平臺 透過心理學的知識,了解自己多些,也就能試圖了解他人 更能了解我們所身處的社會。

關於 自以為

自以為  一種名詞。  天真的以為自己很重要,事實上,旁人卻不這樣認為,而做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 話說,每天都會遇到各種自以為的人,我們又要花多少的腦力去和他們溝通呢 ? 這是個永遠無解的問題。 比如說,過年時,婆婆媽媽,三姑六婆高談闊論,你要上甚麼學校、填甚麼科系,天啊,連交男、女友都可以跟你談上數小時。 而我只想問:阿你自己呢 ? 有好到那裡去嗎 ? 又譬如,小組報告總會遇到那該死的隊友,覺得任何事都要聽他的,持不同意見就覺得別人處處為難他,大家討論時,卻當作啞娘,透過別人傳話,何必呢? 說真的,收起那自以為,我沒甚麼好失去的,更沒有甚麼好計較的。 對於那自以為 我  無仿 。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