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研究導論
曾經有個研究Levine et al. (2001),做過一項實驗,觀察大約23個國家的陌生人是否會有助人行為的出現,像是他人掉筆是否幫助旁人撿筆,視障朋友穿越馬路是否會去扶他,一些對個人來說很簡單的舉手之勞。結果發現:普遍來說,對他人有較多助人行為的國家為開發中且為集體主義文化的國家,像是巴西、馬拉威...等;而較少產生助人行為的國家則為已開發且為個人主義文化的國家,像是美國、新加坡等地。
為什麼
就集體主義來說,個人和親密團體(如家人)的互動相當緊密,所以對於內團體(自己同族的人)有需要幫助就會伸出援手,在開發中國家會比較明顯。
集體主義文化(vicky ho繪) |
反觀,已開發國家,由於工業化以及科技發展的快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變得越來越少,加上個人主義的盛行,更容易使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界線非常顯而易見。
個人主義文化 (vicky ho繪) |
小結:無法終止的爭辯
面對工業化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見得連結變弱,我們是否能夠扭轉,人與人之間實質接觸所帶來得溫度,而不單單只是,人與機器的互動,雖然這樣的爭辯就會不停的產生,究竟手機的方便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抑或,消磨了這之間的溫度。
為此,我無法下任何結論,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手機帶來的方便性與即時性,但在這之間與過程之中,總有事物是有所減損的。
不論是任何事總是有失有得,但如果記得可以寫信給朋友。
做一些不同的事,反而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情感表達。
其實可以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手寫卡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