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和恐懼無法單一獨大
市面上,許多以阿德勒為主體的大眾書籍,都會提到,其心理學又名「勇氣心理學」,旨在鼓勵人們要有勇氣。大眾往往會存在一迷思—當我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勇氣心理學……這類有關心理勵志的書籍等,就有勇氣了(嗎)?
這種想法契合現代社會的思潮: 凡事講求最快速,最有效率。很抱歉,一個人的人格或價值觀,絕對無法單靠閱讀一本書,或是看完一場感動電影就有辦法改變。但它可以是你人生中的轉捩點。(專家與生手)
換個想法,常會聽見,你這個人變了?為什麼,因為看的書不一樣(此處為艱深研讀),待的環境不一樣,接觸的人群不同,。當然,人開始產生質變,進而,影響到其個性及價值觀。因此,我們又為何企求個人從小到大都沒有改變?
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的。
一旦,開始猶疑是否做出改變,人們就會評定改變所帶來的副作用遠比好處來的多,因為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新制度、新文化…所有新事物都要重新適應,問題來了。
1.該做出改變嗎?
2.有「勇氣」做出改變嗎?
三個問題的共通點在於: 個人對自我覺察程度的多寡。其實,不管是阿德勒學派,或是其他流派的心理治療也都非常強調「自我覺察」。即是,我們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嗎?你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嗎?你對甚麼有興趣?如果現在有個機會給你,你會選擇甚麼領域投資自己?
關於第一個問題,該做出改變嗎?首先,「改變」一詞你如何定義?
想要改變,從小地方開始
就我來說,改變,是個體挑戰曾未嘗試的事物或領域,進而,在過程中獲得某種頓悟。因此,任何一個在生活上小小的調整,都可以算是某種改變、成就,很多事物不需要龐大的目標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例如: 身為Google工程師的MattCutts在TED演講中提出30 Day Challenge,只要堅持一個小改變30天,你會對自己有不同的定義。自從,聽了他的演講後,我是一個甜食控,我決定挑戰不吃餅乾30天,雖說前幾個禮拜會不斷地跟內心自我天人交戰,但一旦成功度過後,你就會對自己建立出自信心。
第二個問題,我們有「勇氣」做出改變嗎?
想要勇敢,先接納內心脆弱
勇氣,正向的語詞,人們巴不得多一點這種正向形容詞套用在自己身上;反之,形容自己的負面詞語越少越好。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一點: 沒有害怕或恐懼等負面情緒的體認,就不會凸顯勇氣的產生。正負、強弱、輕重…等,它們都是一體共存的。依據凱利(Kelly)的個人構念理論來看,認為人對所有事物的建構都有二分性)所有事物都存在正反兩種面向,像是,以Kelly的建構論來看,假設我們對誠實的人有一套看法(誠懇、真誠),然而,我們同樣也會建構出不誠實者的形象(奸詐、狡猾)。
然而,人往往受到注意力的侷限,因為人對於負向情緒或是事件都會多加留意,這是演化下的機制,(人的杏仁核會因為威脅而產生激發),所以了解人們生物性的先備機制,才能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適時地跳脫框架思考。當一段感情決裂後,人都會聚焦在我失去了時間、一段經營很久的關係,但是換個想法你或的自由,你獲得看清一個人的機會。
勇氣它並非一時半晌就靈光剎現地出現。人生這趟旅程由勇氣和恐懼所交織而成,正如前面所說:沒有害怕就沒有勇氣的存在。
一旦感到害怕,不如就假裝勇敢,接著,就會試著勇敢,最後你會有勇氣面對。許芳宜
阿德勒所言:人需要花自己一半的歲數,才能完全學會阿德勒的精隨。所以,改變、勇氣、恐懼,都是一個連續向度且交互依存,我們無法排除任何一項因子對我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影響。
一旦感到害怕,不如就假裝勇敢,接著,就會試著勇敢,最後你會有勇氣面對。許芳宜
阿德勒所言:人需要花自己一半的歲數,才能完全學會阿德勒的精隨。所以,改變、勇氣、恐懼,都是一個連續向度且交互依存,我們無法排除任何一項因子對我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影響。
留言
張貼留言